新媒体如何打造社群经济
近一两年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接连不断刷新着人们的世界观。2015年10月17日,吴晓波频道在杭州市举办“下一个拐点,自媒体电商大课”,从社群角度剖析了当下自媒体遭遇电商后的突围之路。
同一时段内,社群化运营的“十点读书”与“视觉志”先后宣布拥有的粉丝人数已经突破300万。 2015年10月20日上午,罗辑思维对外宣布完成B轮融资,其估值已经突破13亿元。不仅是估值,另外一个数字同样抢眼,罗辑思维2015年年度预计营收超过1.5亿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社群运营向外界宣示了新媒体社群的巨大商业潜力,那些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谈论用户流量的企业是时候转换思维直面社群粉丝经济的风口了。微信公众号WiFi增粉
◆ 线性逻辑的颠覆
传统的媒体思维是要先创造内容,接着积累用户流量,获取忠实用户,形成粉丝社群,最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在传统媒体转型之初还在被广泛采用。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交互、参与的特征,即使最后建立了粉丝社群,也不能为用户之间提供强有力的连接,仅依靠管理者强硬的管理手段,很难有所作为。
一些时代的新媒体“弄潮儿”开始在新媒体领域开拓创新,用户与社群之间的先后问题开始被摆到台面上来。
一些新媒体开始采用会员制,一方面获取大量的用户,另一方面还引入商家进行投资。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每个个体都集信息的创造、传播、接收为一体,社群中的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社交辐射范围将信息流向外界,从而使信息生产速度与商业交易规模被无限放大。公众号WiFi增粉
罗辑思维在微信平台上开设的“会来事”就是此中的典型代表,通过会来事所搭建的平台,会员与广告主的关系稳定后,会员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变得愈发频繁起来。在宣布新一轮融资完成以后,罗辑思维向会员赋予了5项权力,其中一项“终身特权”尤值得外界关注,即拥有发布“会来事”的权力,如果某个会员有了好的创意,罗辑思维的500多万微信订阅粉丝就是其潜在的合作伙伴。 单靠媒体自身创造价值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是从人到商品。
吴晓波频道举办的“下一个拐点,自媒体电商大课”中就已解释得很清楚了:先有一个社群,进而再建立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垂直商业模式,社群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商业模式的多元化特征。
社群所能带来的不仅是群内成员所产生的强大社交影响力,更是一种由情感的共鸣所凝聚的价值观。先是知识与态度维系社群成员之间强有力的连接,而后才是商业价值的变现。
◆ 存量挖潜的迹象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与阅读习惯的改变让媒体人开始向线上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在微信平台上注册微信公众号,将线下内容直接搬到线上,继续向用户灌输枯燥乏味的内容。而一些媒体人开始尝试利用生动活泼、有趣有料的格调,配上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内容,将微信公众号发展成为拥有上百万忠实粉丝的自媒体大号。微信公众号如何增粉
巨大的差距引发了媒体从业者的思考: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们所倾向的是内容、产品,还是有个性化的人?
盲目追求微信账号的订阅数量是不是陷入了一种限制思维的怪圈?日益增长的订阅数量却无法带来用户的参与,新媒体的运营者开始发现能使用户广泛评论、创造可分享的内容尤为关键。
在公众账号粉丝数量的野蛮生长期渐成过去的前提下,进行内部挖掘,让粉丝更多的参与账号内容的评论、转发与分享成为公众账号运营的重要基础。
许多公开场合,不少新媒体人士向外界发声:新媒体社交平台的用户流量虽然还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时期,也能以平台为节点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连接。但是,在将产品通过大量的粉丝去实现商业变现时却发现没有消费者买单,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新媒体从业者感到深深的迷茫与担忧。
许多媒体开始尝试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建立粉丝社群,先由微信公众号在一个大范围内获取目标用户,再通过社群的建立来提升用户黏性。公众号如何快速增粉
作为社群的运营者能够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姿态出现在社群中,与目标用户交流互动、实时沟通,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参与感以及归属感。
当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新媒体人开始注意到真正实现用户最大化的价值共创,所依靠的是用户的黏性以及产品化特征。
媒体与电商的融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发挥出多大的能量,其粉丝数量未必是关键要素,由用户黏性所决定的付费用户规模恐怕才是核心所在。
在粉丝增量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年代,如何在现有的用户存量中挖掘潜在价值是从这场事关新媒体生死存亡之战中突围的关键因素。